发布时间:2024-11-21 15:58:17 来源: sp20241121
“扫码下单、自助申领,有了信息化助力,真是太方便了。”站在第75集团军某旅军械库门口,前来申领装备的军械员邹添珍兴奋不已。
现场,邹添珍手持移动终端,对着装备身份标签的二维码轻轻一扫,便实现装备零部件的一键申领下单,装备的基本数据、完好状况、维修次数和既往故障表现等信息也一一呈现。
“过去,装备维修保障方式过于粗放,保障环节多、精确度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邹添珍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申领、规范化分工、精细化维修的装备保障新模式运行,这些难题迎刃而解——信息化系统快捷高效,官兵在线就能申领装备器材;规范化分工手册一目了然,修理力量实现合理统筹;精细化保养操作流程图科学精准,合理区分维修重点……
“科技+”助力,装备保障驶入“快车道”。该旅领导说,如今,高效便捷的装备保障模式已成为练兵备战的有力支撑,装备库存一查便知、维修力量一呼就应,有力促进了各环节各要素高效对接。
信息装进二维码,一车一个“数字身份证”——
从线下到线上,装备信息一览无余
前段时间,该旅开展野外驻训。按照以往经验,该旅装备维修科朱科长要组织人员对出动车辆逐一检修。如果碰上车辆负责人不在位情况,需要打电话询问所管车辆常见故障问题和保养维护相关信息,工作十分繁琐。
如今,这件事变“简单”了——来到车库,朱科长向记者演示操作流程。只见他手持专用移动设备扫描车辆二维码,每台车辆信息情况完整呈现,提升了装备检查和维修效率。
“信息装进二维码,一车一个‘数字身份证’。”谈起启用车辆二维码的便捷之处,该旅装备管理科助理员傅天浩说,“每台车辆装备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信息,性能参数、既往故障、维修情况等信息常态更新,检查时只需拿起专用设备扫描,‘码’上一目了然。”
有一年,该旅列装一批新装备。刚接手新装备,操作手戴晓玲一度忙得焦头烂额。数百个按钮、上千个零件,光熟悉一遍,就是一个“大工程”。
为了尽快摸清装备的“脾性”,戴晓玲主动向来队授课的工厂专家请教。“要是能有一个记录装备各项数据指标,又不像装备履历书这样复杂的东西就好了。”戴晓玲的想法,也是负责装备管理的助理员所思考的问题。
“将二维码和装备结合起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天外出扫码购物,便捷的体验让傅天浩找到灵感。
集智攻关,为装备安装“数字插件”,该旅成功开发出集信息获取、精准定位、远程协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装备管理系统,装备“身份证”信息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再借助大数据摸排底数、调配人装、管理物资,有效提升了装备管理信息化、数据化水平。
“扫一下二维码,从线下到线上,装备信息一览无余。”驻训车辆检查维护期间,恰逢中士吴子豪休假。依托该系统,战友们很快掌握了他负责车辆的综合信息,除了对车辆进行基础保养外,大家还根据以往故障处置经验进行重点检查,为车辆更换部分零部件,确保装备技战术性能保持良好。
“二维码的便捷不仅限于此,我们还可以基于二维码建立线上援助功能。”傅天浩介绍说,部队驻训期间,人员装备分散,维修力量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遇到一些棘手的技术难题,只能依托自身维修力量摸索处置。
如今,有了装备维修二维码,解决难题事半功倍。通过移动设备扫一扫二维码,并简要描述装备故障发送至指挥终端,指挥终端立即发出警报提示。维修人员接到信息后,根据描述进行初步判断,并同步上传具体指导意见。
前段时间,该旅一场实战化训练拉开帷幕。远程机动途中,一台运输车突发故障,驾驶员宝元涛立即开展故障排查,带车干部则通过移动设备与维修人员取得联系,在专业维修人员的详细指导下,他们很快完成抢修。
精细化管装提升保障效能。该旅领导说:“我们充分运用这套系统,不断探索装备动中管、动中用、动中修的方法手段,最大程度发挥装备保障效能,助推部队遂行任务能力稳步提升。”
如今,常见的装备故障问题,官兵依托系统“扫码”自主研究解决,专业维修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解决装备维修难题中。就在前不久,修理连班长闫献超积极探索创新的故障快速排除法,入选旅“金点子库”。
线上提报需求,器材按单配送——
装备器材也能像快递一样送货上门
更换液压油、检查车辆零部件……近日,该旅某站周站长带领全站人员开展装备保养工作。损坏的车辆零部件刚被协力卸下,机关送货上门的部件便已送达。
“装备器材也能像快递一样送货上门!”送走机关配送人员,周站长说,昨天线上申领,今天就能顺利签收,旅队引入的信息化申领系统,大大方便了管装用装工作。
回想起以往的一次装备申请经历,周站长至今记忆深刻——
因为工作疏忽,在前期装备检查中部分故障问题没有及时发现。部队出发在即,装备车辆却突发故障,周站长心急如焚,“挨顿批评事小,误了任务事大,好在经过紧急协调器材配件,最终解决了装备故障问题。”
“过去,按照正常流程申领装备器材,至少需要数天以上。”周站长掰着手指头说,先是找维修工签字,再到机关业务科室审核,机关再统一时间将器材申领表交至器材仓库,器材仓库根据库存数量将器材出库,最后通知基层营连官兵前来请领。
“这一趟流程办下来,既耗时又费力。如果碰上库存告罄,还要向上级申请联系厂家临时补充。这个过程,只能焦急等待。”周站长说。
“聚焦实战,为战保障,必须敢于创新突破。”朱科长对记者说,过去保障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斗力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旅党委在深入基层调研后,引入科技手段为装备保障赋能,建立装备器材供应保障的信息化申领系统。
科技赋能,保障提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周站长成为第一个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受益的人。手指轻点鼠标,器材随即而来——登录旅队内部局域网,在装备器材申领页面填下所申领的器材名称、数量、损坏原因、申领人等信息后,库存系统显示库存信息。让周站长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就收到机关审核通过的信息,并生成电子调拨单,保管员同步查询调拨单并进行器材调拨出库。
装备器材申领状态显示从“正在调拨”变成“已出库”,维修车辆已经赶赴营区门口并开始分发器材。周站长说:“这种‘点单式’的服务很给力,既精简了申领程序,也避免了反复跑机关,器材配发效率显著提升。”
从“配发什么用什么”“配发多少用多少”到“需要什么领什么”,信息化申领系统的高效运转,让越来越多的官兵感受到该系统带来的便捷高效。
记者打开信息化申领系统看到,保障网络将机关、营连、仓库联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上下贯通、全库连通”,短时间内可以实现器材申请审批和调拨配送。
可喜的是,如今库存储备更充足了,仓库保管员可以根据基层需求,动态向上级申请物资器材,加大对易损易坏器材的储备量,减少对不经常使用器材的储备,装备储存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从纸质资料到数据库,存储更便捷、查询更精准——
有了这本装备维修“百科全书”,不用拄着“拐杖”走路
南国腹地,硝烟弥漫,一场对抗训练打响。
占领阵地、装备展开、装填弹药……接到上级命令后,某营火力分队迅即向预定作战地域开进,快速做好战斗准备。不料,就在这节骨眼上,一台装备突然“趴窝”。
面对突发故障,班长许进干从容处置,打开随身携带的信息化设备,对照旅里梳理总结的故障案例数据库,判明故障点后,有序开展抢修。片刻,故障被成功排除,装备再次投入战斗,顺利完成任务。
炮响靶落,喜讯传来。该营蔡营长对记者说:“故障案例数据库好比一本装备维修‘百科全书’,有了它,战场抢修更加高效快捷。”
今非昔比。前些年,该型装备列装之初,因旅队自身维修能力有限,不少故障要依靠厂家技术人员协助解决,不仅耗时费力,还不利于战斗力提升。
一次实弹射击前夕,各火力分队紧急开展战前装备检修。演练即将打响,阵地上还穿梭着不少伴随保障的工厂师傅和修理工。
“一个人拄着‘拐杖’不可能疾步如飞,一支部队拄着‘拐杖’也不可能走得太远。”看着眼前这一幕,蔡营长忧心忡忡地说,“平时拄‘拐杖’,战时怎么办?”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装备维修经验的老班长,二级上士余健原本对装备维修颇有自信。
一次实战化训练,余健负责的装备某系统发生故障,但始终找不到故障原因。没想到,刚从院校学习培训归来的下士武斌顺利解决难题。在院校学习培训期间,武斌记录了多型装备维修案例。而此次发生的故障,和他之前学习记录的一个案例十分相似。武斌套用解决思路,没想到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有一本装备维修‘百科全书’,常态化积累并不断修订完善,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参照解决。”这次经历让余健和武斌灵光一闪,决定把想法汇报给上级。
“新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棘手难题,这是人装磨合的必然过程。只有逼着自己钻研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我保障能力。”余健的想法得到蔡营长的认可。
一年里,全营官兵利用各种时机,对各类装备故障问题收集整理,并详细记录装备故障部位、故障原因以及处置方法。很快,装备维修“百科全书”初具雏形。
随着案例内容积累得越来越多,遇到故障不易快速查询、每次更新需要重新装订、纸质手册不易保管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何不将纸质资料变成数据系统?”发扬军事民主的“诸葛亮会”上,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的战士杨桂宙提出建议。
官兵有想法,机关来搭台。很快,在旅机关的支持下,一个可以在电脑上一键查询的程序被设计出来,相关资料被全部收录数据库中。官兵查找相应问题时,装备故障处理流程图和维修方法实时呈现,通过提示操作便可以将常见装备故障迅速排除。
这个营的装备维修数据库成了一线官兵的好帮手,机关顺势在全旅推广。在此基础上,旅队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将该程序“搬到”移动设备上,加入图片说明、视频演示等信息,官兵们随时能查、一学即会。
“有了这本装备维修‘百科全书’,不用拄着‘拐杖’走路。”该旅装备维修科助理员贾京城介绍,经过近3年的积累,以往出现的技术故障、故障原因、修理方法全部汇总入库,装备维修“百科全书”不断充实完善,官兵们自主修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图①:第75集团军某旅开展实兵战术综合演练。
图②:第75集团军某旅修理骨干为战友们现场讲解维修要领。
图③:第75集团军某旅一名战士对装备车辆进行装载加固。
戴蔓欣摄
让科技为装备保障赋能
■李小年
习主席指出,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可以说,提高科技练兵和装备保障水平,就要向“科技+”要训练效益和保障效益。
武器装备是战场制胜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越是现代化,管理越要精细化科学化。当前,随着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列装部队,传统的装备保障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只有运用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大数据将人、装、物、技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在准确时间、准确地点为作战行动提供高质量保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保障工作的效费比,满足未来战场装备保障需求。
网络下单、快递配送、一键查询、扫二维码……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高效。当把这些成果运用到装备保障上,就能实现装备器材线上申领,装备问题线上援助,维修方法在线查询,可以有效解决过去保障资源异地分布、配置不合理、信息不确定等难题,做到优质资源互补、维修力量共享、战场快速调配。
向“科技+”要装备保障效益,要善于让技术革新成果快速孵化,应用到演训场上。作为一线带兵人,必须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鼓励他们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探索装备精细化保障新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装备管理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助推保障打赢能力加速生成。
科技作为核心战斗力,对军事训练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同理,对装备保障而言,用科技手段为装备保障赋能,就能以较快的时间、较低的成本显著提升效益,大大提升装备保障水平。各级要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模式,以务实举措推动装备保障创新,全面提升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武器装备全时待战、全时能战。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