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0:26:25 来源: sp20241216
从国潮体验中领略时尚与传统的融合之美,在非遗展演里感悟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于博物馆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国庆假期以来,各地纷纷策划全新精品展览,打造精品夜游项目,推出高品质文创产品等,优化旅游体验,营建多元文旅消费场景。
“文博火”
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在山西,《黑神话:悟空》带火了拥有独特古建筑、精美彩塑和壁画的小西天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在江苏,古镇增添新玩法,非遗戏曲、动画艺术展、舞台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感受江南古镇的生活气息……
“文博热”反映了人们对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体现了人们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截至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文博事业正在由注重提升数量、增加供给向提升质量、改善服务转变。
以进馆服务为例,江西、湖北、山西等地博物馆于国庆假期前提前发布开放公告,明确开放时间、门票预订方式以及参观注意事项等内容,提供行李寄存、婴儿车和轮椅租借、简餐、多样化导览等服务,以便观众能够妥善做好行程安排。
此外,多地制定国庆节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科学引导游客分流。例如,敦煌莫高窟将正常参观门票全天划分为31个时段,应急游客划分为5个时段,分散输送游客前往核心文物保护区,避免游客过于集中。
为有效应对“黄牛”倒票不法行为,国家文物局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在北京等地专门开展打击“黄牛”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调整预约规则、优化技术手段、采取法律手段、配合公安部门执法等措施进行有效遏制。
“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博机构,在优化场馆服务质量,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加强监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得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也推动了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
“文创新”
文化创意释放消费潜力
文旅“热”,消费“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的消费增长,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4—2030年中国文创产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从传统文化保护到商业化、艺术化再到数字化,文创产品行业正在经历业态的转型升级,2023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6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9%。
甘肃博物馆的“麻辣烫”文创系列持续火爆。工作人员将荤素搭配的丰富“菜品”逐一放进一口毛绒砂锅之中,稍作等待几分钟,一份新鲜诱人的“麻辣烫”便就此出炉。砂锅可爱的造型,搭配着仿佛散发着香气的“菜品”,给人一种营养均衡的视觉感受。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介绍,截至目前,甘肃省博物馆共计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推出的“马踏飞燕”、“麻辣烫”系列文创周边销售额近150万元。
“和西安的‘绒馍馍’一样,让工作人员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向游客传达积极情感,沉浸式的体验更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核心是年轻人从中找到了新的情绪价值。”张燕表示,文博产业日益“扩容”,消费者需求日渐精细、多样,沉浸式文化体验激成为了旅游新方式,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新支点。
“博物馆文化与创意的融合,不但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多元化,还展现出文创产业极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如今的文创用品从钥匙扣“拎着走”到“沉浸式”互动体验,“文化+科技”、“文化+情绪价值”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断提升。
“文艺范”
文化新业态加速融合发展
今年国庆假期,众多文博场所纷纷推出形式新颖且科技感满满的文化节目,借助科技赋能,为游客呈上更生动立体的体验。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打造国际演艺中心为引擎,精心策划了108场/次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磅上线三峡文化数字院线,其中两大数字体验项目——“探秘大三峡”与“一梦入大唐”,引领观众身临其境“演大片”,深度沉浸于文化与科技交织的奇妙世界;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的演员们奔赴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进行路演活动。
“第一次感受万人合唱红歌,共同祝福祖国。”敦煌研究院一讲解员表示,每年海内外观丝路遗迹、赏千年石窟的游客特别多。国庆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席地而坐,《今天是你的生日》《爱我中华》等歌曲全场大合唱,每一首歌都嘹亮而铿锵,“今年很有意义。”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迈入文旅融合新阶段。”张燕认为,文旅融合引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文化演艺逐渐成为旅游载体,借助科技赋能,生动演绎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未来,全国各地博物馆将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以多元方式深入挖掘并系统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和文艺活动。”金元浦说。(唐佳)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