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5:43:53 来源: sp20241215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感受基层司法新风——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司法改革篇
新华社记者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司法是法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司法机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不懈努力。
以“司法为民”为根本宗旨,司法改革靠“智慧创新”提效能、用“能动履职”践行使命……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调研,从一个个群众身边的改革故事里,感受基层司法的扑面新风。
故事一:执行“一件事”
【总书记要求】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改革故事】
“投进去的都是我的养老钱,我只能求助法院了……”
一早9点,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涉众案件处置专班的办公室就接到了家住陕西的李先生的求助电话。
2017年前后,某小有名气的集团企业推出一款理财产品,短短几年便募集高达300多亿元的资金。此后公司经营不善,平台经营者也因涉嫌集资诈骗而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少无法兑付的投资者陆续开始报案。
而李先生,只是截至目前已审核的3万多集资参与人里的一位。
“您别着急,也不用赶过来,用手机在微法院‘涉众案件管理平台’登记,后续随时在线关注办案进度。案款最终会发放到您名下的电子账户,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就可以领取……”接线人员耐心指导,并安抚好李先生的情绪。
“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这样涉众人数多且分布各地、涉案金额高、取证复杂的案件,工作量和压力难以想象,当事人也会疲于奔波。”案件承办法官杨琦说。
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自2021年起推动执行“一件事”改革,让这类涉众案件的处置效率有了极大提升。
杨琦说,李先生所涉案件中仅银行账户就涉及600多个。以往需要两位执行员“登门临柜”办理,一周最多只能处理20个左右涉案账户,而现在通过打通数据,半天时间就能在线处理省内上百个账户。
改革启动以来,围绕查人找物、财产查控处置、案款发放等执行高频事项,浙江法院打通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税务、综合执法等1000多家协作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并有针对性地搭建“涉众案件管理平台”“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等41个子场景,为群众提供更精准的司法服务。
“所谓执行‘一件事’改革就是借助数字化力量,根据实践需求打通数据壁垒,让涉及多部门的‘多件事’成为一个平台办理的‘一件事’,让百姓办事只用‘跑一次’。”杭州中院执行局局长毛煜焕说。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集中发放执行案款。(梁芳 摄)
通过执行“一件事”改革,“涉众案件管理平台”实现一个月完成12.5万人线上登记,一天内为17万余人发放案款17亿余元;浙江司法拍卖用时同比减少40%,买受人平均办证时间由原来的20天缩短至2天,最短仅需一小时……
“司法改革创新的目的就是让胜诉权益早兑现、有保障,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杭州中院执行实施二处副处长方正中说。
【新闻深一度】作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智慧法院建设是司法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支持全国四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各地法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司法“数字红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温暖的司法服务。
故事二:“失而复得”的堤坝
【总书记要求】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改革故事】
驱车行驶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武家大沟旁的乡道上,望着不时有飞鸟停落的堤坝,东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盖秀云内心感慨万千。
这段堤坝对于守护河道行洪安全、保护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但由于有关部门长期疏于管理,堤坝一度损毁严重,部分坝段几近消失。
在一次下乡调研时,有村干部向盖秀云反映,武家大沟在东营区六户镇大许村部分河段出现堤坝及护堤地遭到非法取土。盖秀云和同事随即到达现场开展核查,眼前的景象让她们惊出一身冷汗。
“河道北岸堤坝全部被毁,南岸堤坝部分被毁……”回忆起当时的状况,盖秀云依然有些激动,“万一雨季里行洪水量大怎么办?两岸就是村庄和粮田,群众人身安全不容忽视啊!”
潜在的巨大风险让当地群众的心一直悬着,但是非法取土仍在持续,也不见有人来管。
“我们分析研判后,认为应该及时通过公益诉讼来维护公共利益。”盖秀云和同事们走进河道周边村庄调查了解情况,在镇政府召开座谈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督促镇村两级加强对堤坝的保护,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并加强普法教育。
“同时,我们也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向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及时恢复堤坝原状。”
不久后,东营区人民检察院收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回复,告知已经完成堤坝修复。
当盖秀云与同事们到达现场跟进监督时,发现相关职能部门修复的堤坝高度、宽度、边坡比均不符合原设计要求,未达到工程质量要求和防洪排涝规划要求,不足以消除隐患。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针对整改中没有充分完全履职的行为,我院于2018年10月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盖秀云说。
2018年12月21日,东营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并当庭作出判决,确认职能部门未全面履行河道监管法定职责的行为违法,并要求该部门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采取补救措施,全部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
判决生效后,相关职能部门分期对武家大沟堤坝进行了压实及修坡整理,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为了确保武家大沟长远的防汛安全,该部门还实施了武家大沟综合治理工程。
修复后的堤坝,整齐结实,周边群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我们既要依法充分履职,也要提高检察公益诉讼的效果,在办案中实现多赢、共赢。”盖秀云说。
12月一场暴雪后,东营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来到武家大沟堤坝检查河道安全。(刘智峰 摄)
【新闻深一度】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也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建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确立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捍卫英烈尊严、当好国有财产“看护人”、守住文化根脉、让残疾人“有爱无碍”……如今,公益诉讼检察不断向更宽领域拓展,公益诉讼规范化、法治化、体系化建设程度不断提升,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愈加丰富完善。
故事三:屋前院后的法庭
【总书记要求】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诉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改革故事】
挂起国徽、摆好板凳桌椅、拉起写着“环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法院木钵人民法庭副庭长杜静遥和同事们经过多次调研后摸清了案情的前因后果,并最终决定把法庭搬进当事人家的庭院中。
庭审上,既有法官说法,还有乡亲们说情讲理……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基层案件往往与亲属、近邻息息相关。这类案件如果都靠打官司解决,势必会影响邻里关系和谐,甚至出现冲突、上访、乃至发生刑事案件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杜静遥回忆,过去,因为路途遥远,法律知识不普及,不少群众对诉讼和调解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和畏难情绪。
11月9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进行现场调解。(受访者供图)
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化,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成为近年来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徒步翻山越岭,让乡亲们不出村就地化解矛盾,再到如今网络在线就能进行调解……哪里有群众需要,司法的脚步就走向哪里。”回忆扎根基层这些年,杜静遥感慨良多。
“真正贴近人民群众,既能提升调解和审判的工作质效,也能让群众明白司法不是‘冷冰冰’的法条,而是切实可感的公平正义。”杜静遥说。
【新闻深一度】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各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真正把方便留给群众。
同时,人民法官全心全意答好公正司法的新时代问卷,通过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加强诉源治理,为群众解开法结、心结。用一个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司法案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邬焕庆、吴帅帅、齐琪、刘硕、杨文、崔翰超)
(责编:徐婵、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