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面对面】“春季外交”掀热潮 五洲宾客纷至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24 23:26:15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4月16日电 题:“春季外交”掀热潮 五洲宾客纷至中国

   中新社 记者 郭超凯 梁晓辉

  春暖花开之际,中国外交再迎热潮。今年全国两会后,从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到外交高官,从工商界到战略界、学术界,来自五大洲的宾朋纷至中国,掀起春季外交热潮。

  “这段时期中国外交可谓‘春潮涌动、春意盎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指出,本轮春季外交热潮覆盖“大、小、远、近”四个方向,层级颇高、看点颇多。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 记者 韩海丹 摄

  ——大国。近期美国财长耶伦、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前后脚”访华,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法国外长塞茹尔内等多国政要接踵而至……世界大国之间的频密互动牵动外界目光。而当前正携“豪华代表团”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既延续着中国外交的“春之潮”,亦是今年以来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小国。世界最小的岛国——瑙鲁,其总统阿迪昂在瑙中复交2个月后即访问中国。同月,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来华访问,双方领导人共同规划中多关系未来发展蓝图……中方始终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中国外交“春之潮”,正生动践行平等待人这一鲜明的外交品格。

  ——远亲。拉美国家苏里南、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在地理位置上虽与中国相距甚远,但两国总统跨越山海,在这个春天相继访华。叙友谊、话合作,中国外交“春之潮”充分彰显“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近邻。中国和周边国家是搬不走的邻居。4月以来,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领导人频繁来华互动。“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外界更加清晰感知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

视频:崔洪建谈中国外交“春之潮”:覆盖“大小远近” 中国影响力 说服力不断增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崔洪建表示,从“大、小、远、近”四个方向不难看出,中国外交的吸引力、能见度、影响力、塑造力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强。各方看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给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的确定性。

  同时,在中国外交的“春之潮”中,外界也可以看到中国建设性地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一贯姿态。各方访华,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当面听到中国声音,期待中国在解决相关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而中方也不断就巴以问题、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声,给出中国方案。

  崔洪建指出,中国在处理国际热点问题时保持客观、公正、平衡立场,积极应对此起彼伏的冲突,得到各方认同和高度评价,“中国外交不仅营造了‘春意盎然’的场景,也不断砥砺前行、敢于担当”。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 记者 韩海丹 摄

  本轮密集访华潮中,除多国政要以外,还有不少全球工商界人士。今年中国经济平稳开局,持续回升向好,在此背景下,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多国工商界人士敏锐嗅到了商机。这个春天,苹果、高通、奔驰等跨国公司高管纷至沓来。在实地参访后,他们普遍表示看好中国、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而作为“东道主”,中国近期接连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等,也为外界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窗口。

视频:崔洪建谈朔尔茨访华:未来中德关系将更好锚定在合作共赢 务实合作的轨道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崔洪建指出,这是中国持续吸引世界投资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世界提供发展与稳定的动力源。

  “中国外交的忙碌场景不是偶然的”,有评论如此指出。透过外交“春之潮”,世界看到一个“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友好中国,一个稳定发展、积极贡献世界的负责任大国。(完)

  视频全程实录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春季外交”掀热潮 五洲宾客纷至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就中国春季外交热潮等话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新社 记者:有媒体就近期这股外交热潮称“中国外交的忙碌场景不是偶然的”。在您看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何以涌动“春之潮”?持续的外交热、访华热潮透露出哪些新动向,释放何种信号?

  崔洪建:这段时期中国外交可谓“春潮涌动、春意盎然”,可以说在“大、小、远、近”四个方向都有覆盖。

  先说大国,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美国财长耶伦、法国外长塞茹尔内、现在正在进行的德国总理朔尔茨等相继访华,中俄一系列密集高层互动等,都体现大国之间的频繁互动。同时也看到小国一可能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些此前不太熟悉的国家名称频繁出现,比如瑙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

  说到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拉美国家苏里南领导人来访;说到近,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和高官频繁来华进行互动。

  从“大、小、远、近”四个方向可以看出,中国外交的吸引力、能见度、影响力、塑造力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强,各方看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给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确定性。

  同时,中国正履行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在地区冲突和一些安全问题上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寻找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案,中国的影响力、说服力都在不断增强。这段时期中国外交的活跃,恰恰表明中国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在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稳步提高。

   中新社 记者:在近期频密的外国政要访华中,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之旅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和评价朔尔茨此访?在此访中德双方沟通的议题中,您认为其中的焦点是什么?这次访问对中德关系未来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崔洪建: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也是西方国家中比较有影响、有分量的大国。中德关系历来比较紧密,尤其是在经贸领域,从2016年到现在,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这次朔尔茨总理来访,和上次相比,无论在具体行程安排还是在访问涉及内容,以及想传递的信号等方面,都是“升级版”和“扩大版”。其代表团组成和此前相比有进一步扩充,除“阵容豪华”的经贸代表团外,这次还特意带上三位内阁部长,分别负责环境、农业和交通事务。这表明中德双方接下来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能源转型以及数字转型,包括扩大农产品合作方面,都会有进一步积极举措。

  这次来访和以往相比,内容大大扩充。除北京外,他还到访重庆、上海。在和当地德中合资企业进行交流之余,朔尔茨这次访问还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容。

  无论德国政治生态如何变化、德国三党联合政府如何磨合,中德的共同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对德国来说,进一步加强和中国关系是合理、现实的选择。随着中德一系列高层互动,尤其是这次朔尔茨访华释放出一些积极稳定的信号,接下来中德关系会更好锚定在合作共赢、务实合作的轨道上。

   中新社 记者:近期,德国总理、法国外长等欧洲政要相继访华。您认为,中欧之间保持密切互动对于双方关系发展有何作用?中欧之间当前的焦点议题是什么?未来中欧将如何更好实现互利合作、开放共赢?

  崔洪建:长期以来,中国始终站在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和欧洲的关系。多年来,中方始终把欧洲视为中国外交最重要、最优先的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这些年中欧关系经受住一系列考验,体现出强大韧性。

  现在,双方在经贸领域仍然保持高水平合作,在战略外交领域保持高水平对话。今年中欧人文对话重启,会进一步推动中欧各领域尤其是人文交流。接下来,中欧关系一方面要不断延续之前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原则,同时要不断应对新挑战,尤其是双方要坚持通过合作对话来妥善积极处理可能会出现的分歧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中欧关系始终保持在健康稳定和正常运行的轨道上。中欧双方也要共同努力挖掘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

   中新社 记者: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大国是关键。近期,美国财长耶伦、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前后脚”相继访华,尤为受到外界关注。您如何评价中美、中俄之间的最新互动?

  崔洪建:大国互动是近期中国外交一大看点,尤其是中俄、中美的互动,很大程度上不仅关系到双边关系,也关系到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

  尤其在中美关系领域,在去年两国领导人提出“旧金山愿景”后,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实现了总体稳定。接下来,中美不仅在双边领域,在地区和全球领域还有很多协调合作潜力可以挖掘。

  中俄关系是重要双边关系,而且是重要的邻国关系。中国在处理对俄关系时始终本着负责任、推动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立场。当前,中俄关系处于新的环境和背景下,关系发展会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之所以把建立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不体现在获得更大权力、分享更多财富,而是要承担更大责任。

   中新社 记者:4月以来,多位东南亚政要也相继访华。您如何评价近期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交往走出怎样的亚洲相处之道,对国家间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崔洪建:在中国整体外交布局中,周边国家始终处在突出位置。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和周边国家尤其是一些中小国家的互动明显提高。中国不仅成为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成为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发展最大的信心来源。现阶段,中国和周边国家不仅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而且提出新的更高目标,那就是要共建双边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现在和东盟及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些年来,域外大国在中国周边搞一些“小动作”,比如说搞所谓“小多边”,或明或暗针对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而且具有进一步维护地区稳定的含义,要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把发展作为最优先方向,不受外来势力干预和挑拨。中国始终把周边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始终把在亚太地区、周边国家之中承担大国责任放在优先位置。

   中新社 记者:本轮外交热潮中,太平洋岛国与中国的互动十分热络。比如瑙鲁总统在两国复交2个月后即访问中国。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相隔甚远,却依然能保持密切交往,您认为双方契合点在哪里?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交往,如何体现中国外交的品格,对国际社会有哪些启示?

  崔洪建: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和南太平洋国家的互动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这是双方基于共同需要寻求合作的必然结果。南太国家有自身发展诉求,但长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中得不到合理发展。现在,无论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还是通过其他双边层面合作,中国都愿意也能够为这些国家发展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这些年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明显体现。中国经贸合作遍布全球,南太国家把中国看作未来能够和他们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加强和中国的合作沟通,也有利于他们拓展自身外交空间,能够更好地通过和中国的合作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讨论。

  中国和南太国家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和交往,表明中国在处理和小国关系上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尊重各方主权和发展权利等品格。

   中新社 记者:建设性参与解决国际热点,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应尽责任。在持续访华的热潮中,中方不断就巴以问题、乌克兰危机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发声。外界认为,各方也希望通过访华听到中国声音、期待中国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您对此怎么看?

  崔洪建:当今世界正处于变乱交织的十字路口,一些地区不断出现动荡混乱,局势可能延宕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不断维护和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表明负责任态度,保持客观、公正、平衡立场,积极应对热点问题。对于乌克兰危机,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应该”。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方从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原则出发,始终强调各方之间要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化解矛盾。

  近段时间以来,俄乌、巴以两场冲突还有不断升级的风险。一方面,要尽量让各方保持克制,不要让事态升级,这是中方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要从标本兼治立场出发,找到解决地区冲突频发的症结,同时在国际社会形成推动劝和促谈、构建更持久安全架构的努力。中国外交不仅不断营造“春意盎然”的场景,也在不断砥砺前行、敢于担当,做出成绩。

   中新社 记者:当前外界有一些担忧中国发展前景的声音,但近期访华的外国人士中,不少跨国公司高管普遍表示看好中国。您如何看待外企高管密集访华现象,中国对外资企业有哪些“磁吸力”?外商投资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后续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崔洪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再次为世界提供发展与稳定的动力来源。去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是中国持续吸引世界各地投资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的经济体,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国内市场消费不断升级,就会对外资、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产品形成强大稳定的吸引力。

  近两年,中国接连释放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利好措施,在股比配置、股权架构上对外资产生更多吸引力。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其他领域开放,涉及服务业,银行、医疗等行业。最近一段时期,除传统制造业等行业投资有持续增长之外,来自国外的第三产业如医疗服务、保险金融等行业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在上升。

  除了给世界经济创造更多稳定来源、提供更多稳定支撑,中国还在各领域实现迅速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像电动车、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现出技术优势,也对外资外商形成新的吸引力。在他们看来,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市场,也是巨大的人才宝库。中国能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更大动力。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要通过市场吸引力去吸引外商外资,还要通过人才优势、创新机制等对外商外资形成综合吸引力。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始终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确保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始终处在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状态。

【编辑:唐炜妮】